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content/images/size/w960/2024/04/Snipaste_2024-04-22_17-59-57.png)
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常见形式:
1.两词型——A∶B
2.三词型——A∶B∶C
3.填空型——A 对于( )相当于( )对于 B
1.大纲要求: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通过观察分析,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
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1)在“逻辑关系”上相似,说明本质上考查的是分析关系的能力。
(2)出现“最”,说明涉及比较,选出与题干更为相似的选项。
(3)学习重点:第一个学关系,第二个学比较。
2.常见题型:只有以下三种形式。
(1)两词型:看两个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2)三词型:两两找关系,先相邻看,无规律再跳着看。不要随心所欲地
看,因为出题人一般是顺着逻辑出题的,且大部分的三词型不需要跳着看。
(3)填空型:用代入解题。选项会给出两个词,分别将选项的两个词依次
代入到括号中,前后逻辑关系一致,且顺序没有错误,一般就是正确答案
做题方法:用造句子的方式去找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10-09.png)
1.语义关系:是基础,任何关系都是建立在意思上进行考查的。
2.逻辑关系:几乎每年必考,且考查较多。
3.语法关系:考查结构,如主谓宾、动宾等。
4.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考查较少,逻辑关系考查较多。
5.如果分析不出两个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造句子的方法去分析,但做题时
不能只造句子,本质考查的是造句子之后分析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语义关系
1、近义关系、反义关系
近义关系 开心∶高兴
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反义关系 勤奋∶懒惰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注意】近义关系常见“坑”:
1.表意片面,需理解成语的核心意思。
2.细心很重要。
3.类比题建议看完所有的选项再选择答案,防止考查二级辨析。
4.成语积累:
(1)洞见肺腑:很清楚地看见人的内心,形容襟怀坦白,待人诚恳。
(2)触目惊心意思: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
轰动。
如果一级关系(近反义关系)选不出唯一答案——进行二级辨析
常见二级辨析: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二级辨析:有的成语题选不出唯一答案,考虑二级辨析。
1.如题干为近义关系,A、B 项均为近义关系,此时考虑二级辨析。成语最
大的区别就是运用的场景不同,即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1)褒义词:如博学多才、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听起来像夸人,一般用
在积极的语境之下,为褒义词。
(2)贬义词:如卑鄙下流、一毛不拔、铁公鸡,听起来像骂人的词,一般
为贬义词。
(3)中性词:没有绝对官方的定性,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词语没有任何感情倾向,如红色,是颜色,为客观描述,没有好坏之分,
是中性词。
②词语可褒可贬,如“墙头草”,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根据文段不同,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如“标新立异”,形容“一个人有创新”,
可以说其“标新立异”,如果形容“某人为了与别人不一样,总是和别人搞不同”,
此时说其“标新立异”就是贬义词;再如“骄傲”,“你考上公务员后,家里人都
为你感到骄傲、自豪”中的“骄傲”为褒义词,“你考上公务员后,整个人骄傲
的不得了”中的“骄傲”是贬义词。
(3)中性词相对来讲比较复杂,若涉及成语二级辨析的感情色彩,可以优
先从褒义词、贬义词入手,因为感情倾向更明显。
2.结构:成语拆分后是并列结构还是其他结构。
【注意】
1.近义关系不是全同关系,不需要一模一样,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2.如果无法区分片面,则考虑选项比较,选择一个完全没有争议的选项。
2、比喻象征义
把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的事物,或者词语本身的含义同时是另外一种事物的象征。
1.比喻义:如“月亮∶玉盘”,经常说“圆圆的月亮像玉盘,弯弯的月亮像
小船”,将月亮比喻为玉盘。
2.象征义:如“松鹤∶长寿”,家里老人过寿,一般会送松鹤延年图,因为
松鹤在传统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
3.实际做题时比喻义、象征义不易区分,所以无需区分二者,只要可以判断
出考查的是比喻象征义即可,出题人没有在此处细致考查。实际在考试过程中象
征义考查较多,类似借指,有本义和引申义。如“心腹”,本意是心脏(器官),
也有引申义,慢慢用来借指信任的人。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20-57.png)
1.青衿∶读书人:有一句诗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指读书人的
衣领是青色的,慢慢引申为“读书人”。
2.同窗∶同学;红颜/娥眉∶女性。
3.类比有两个难点,第一个是考查常识,第二个是二级辨析(考查较少,10
道题最多考查 2-3 道题)。
三字俗语类积累
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烂摊子比喻秩序混乱,不易收拾整顿的局面或单位
白眼狼比喻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的人
墙头草比喻没有主见、左右摇摆、见风使舵的人
纸老虎比喻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人或集团
及时雨比喻在关键时刻能解救危难的人或事
冷板凳比喻因不受重视而担任清闲的职务
捞稻草比喻在绝望中做徒劳无益的挣扎
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定心丸比喻能使人情绪安定的东西
耍花枪比喻卖弄小聪明的欺骗行为
拉清单比喻结算彼此的恩怨利害
破天荒比喻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
上台阶比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笑面虎比喻外貌和善而内心严厉凶狠的人
地头蛇比喻凭借当地势力欺压人民的恶霸
老古董比喻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应声虫比喻象征胸无主张、随声附和的人
传声筒比喻没有主见只会鹦鹉学舌的人
井底蛙比喻目光短浅,见识狭隘之人
三脚猫比喻对各种技艺略知皮毛的人
侃大山比喻没有目的的聊天
触霉头比喻遭遇不顺心的事
替罪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台柱子比喻集体的骨干
马大哈比喻粗心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印把子比喻政权
二、逻辑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23-37.png)
1、全同关系
“全同关系”出题角度
1.别称/简称(例.土豆∶马铃薯 山东∶鲁)
2.音译词 (例.浪漫∶罗曼蒂克)
1.全同关系如上图所示,A 就是 B,B 就是 A。两个词中间为“=”,近义关系
中间为“≈”,词语的近反义,一般为形容词、动词,如“好看∶丑陋”为反义
关系;再如“推∶拉”也为反义关系。
2.全同关系更多针对的是名词。如“老鼠是耗子、耗子是老鼠”“西红柿是
番茄、番茄是西红柿”“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是北京”,可以来回用“是”造句,为全同关系。
3.一般会用别称、简称,如“土豆”别称“马铃薯”;“山东”简称“鲁”。
音译词,如“浪漫∶罗曼蒂克”,“浪漫”是“罗曼蒂克”,“罗曼蒂克”的意
思就是“浪漫”。简称考查全同关系较多,近两年尤其喜欢考查省份的简称。
4.积累以上省份的简称,自己省份的简称一定要知道。“安徽”的简称是
“皖”,“福建”的简称是“闽”。注意有多个简称的省份,如“云南”的简称
有“云”和“滇”。“澳门”的简称是“澳”,“香港”的简称是“港”,“河北”
的简称是“冀”,“江西”的简称是“赣”,“贵州”的简称是“黔”,“台湾”
的简称是“台”。
2、并列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27-19.png)
并列关系:必考,重点学。两个词是同一领域,如“红色∶白色”
都是颜色,“狗∶猫”都是动物,并列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1.矛盾关系:非此即彼,只有两种情况。
(1)如“生”和“死”是人的两种生命状态,且只有这两种情况,生不如
死、半死不活、植物人也是活着,二者为矛盾关系。
(2)对称∶不对称(A 与-A),随便画一个图形,要么是对称图形,要么是
不对称图形,没有第三种情况,一个词前面加“负号/非/不”,二者大概率为矛
盾关系。
2.反对关系:有多种其他的情况。
(1)“红色”和“白色”都是颜色,除了这两个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
颜色,二者为反对关系。
(2)除了“苹果”和“香蕉”,还有梨、西瓜等,二者为反对关系。大西红
柿一般归类于蔬菜,小西红柿(圣女果)可以归类于水果。
3.区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否是“二人世界”,如果只有这两种情况,
则为矛盾关系;如果除了二者之外还有其他情况,则为反对关系。
4.“生”和“死”是形容词,除了矛盾关系还是反义关系,两个词的关系不
唯一,不要纠结题干,逐一看选项即可。
5.无论是矛盾关系还是反对关系均是并列关系,如果两个词不是并列关系,
则不需要看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6.“男”和“女”是矛盾关系
常考二级辨析:出现先后顺序
1.并列关系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常考二级辨析:出现先后顺序。
2.考查时间先后顺序时,注意距离先后顺序的“坑”。
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
雪冬小大寒。
4.冥王星属于矮行星,不是八大行星之一。
3、包容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29-35.png)
包容关系:一个大词包含着一个小词,分为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
1.种属关系:如“白菜”和“蔬菜”、“苹果”和“水果”均是一个大词和
一个小词,可以造句为“白菜是蔬菜的一种、苹果是水果的一种”。
2.组成关系:如“扇面∶扇子”和“江苏∶中国”,均是一个大词和一个小
词,只能说“扇面”是“扇子”的组成部分,“江苏”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
分,均为组成关系。涉及整体、部分的概念和地理区域划分,一般考虑组成关系。
3.区分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用“A 是 B”造句,造句通顺为种属关系,造
句不通顺为组成关系。如“白菜是蔬菜”,造句通顺,二者为种属关系;再如“江
苏是中国”,造句不通顺,可以说“江苏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为组成关
系。
4.组成关系更多喜欢考查零部件和地理区域划分,如“汽车∶方向盘/轮胎”
“江苏∶南京”“中国∶江苏/北京”等
4、交叉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0-30.png)
交叉关系:有“冷饭热炒”的现象,前几年考查不多,但近几年考
查较多。
1.用文氏图表示:图 1 是并列关系;图 2 是包容关系,一个大词包含一个小
词;图 3 是交叉关系,A 和 B 有公共部分,也有各自独有的部分。交叉关系的难
点是想不到该考点,且容易与并列关系混淆,重点剖析如何区分并列和交叉。
2.例:女士∶公务员,二者是通过不同维度划分的,“女士”是性别,“公务
员”是职业,通过两个不同维度对一类人群进行划分,可能有的人处于中间地带,
即同时具备这两方面,也有可能有的人只是“女士”,不是“公务员”,有的人只
是“公务员”,不是“女士”。
3.题干特征: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类事物,考虑交叉关系。
4.判定技巧:用 4 个“有的”造句,全部通顺就是交叉关系。
5.例:
(1)木床∶婚床:二者都是床,区分是并列还是交叉。“木床”是从材料的
角度划分,“婚床”是从用途的角度划分,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事物,考虑交叉
关系,可以造句为“有的木床是婚床,有的木床不是婚床;有的婚床是木床,有
的婚床不是木床(铁床、布床)”,四句话均通顺,是交叉关系。
(2)石墙∶土墙:二者均是按照材料划分,是并列关系。
6.交叉关系的易错项是并列关系,如果从两个角度划分,优先考虑交叉关系,
如果从一个角度划分,优先考虑并列关系。
7.“人物∶身份”优先考虑交叉关系;同一种类的事物按照不同角度进行划
分,也优先考虑交叉关系。
5、对应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1-58.png)
三、语法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2-45.png)
英语学习过主谓宾、动宾、主宾等,如果语法结构学习得比较好,
语法关系比较“吃香”。出现主体、动作、对象、地点时,想考查的是人在什么
地方用什么动作做什么事情,即几个词的语法结构。
1.技巧:造句子。
(1)主谓关系:如“歌手∶演唱”。
(2)动宾关系:动词+名词,如“提出∶问题”。
(3)主宾关系:名词+名词,如“农民∶水稻”,加词造句为“农民种植水
稻”,二者是主宾关系。
2.造句原则:
(1)造简单句:能不加字就不加字,能少加字就少加字。如“歌手∶演唱”,
造成“帅哥/顶级流量歌手开开心心地演唱”,注意不要加“帅哥/顶级流量”“开
开心心”等修饰词。
(2)加字尽量加一样的。比如题干是“农民∶水稻”,造句为“农民种水
稻”,题干加一个字“种”,如果有个选项也加一个“种”就能通顺,则这个选
项在最优的,因为加的字都一样,说明与题干的内部结构最类似。
3.语法关系考查的是成分、结构的关系,最常挖的“坑”是动词、动宾。“演
唱”是动词,“唱歌”的“唱”是动词,“歌”是名词,是动宾结构。如果题干是
动宾关系,选项也应选动宾关系。
【注意】谓语可以是各种成分,一般是动词居多,但实际上语法关系不会考查特别复杂,将谓语记成动词即可,谓宾关系就是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就是主动关系。
四、词语拆分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4-16.png)
词语拆分:主要讲解思维。图推是整体看无答案,考虑拆分看,类
比也是这个道理。
1.成语已经被拆分。如“南征∶北战”,两个词直接看无关系,考虑继续拆
分成单字,“南”和“北”是相对的方位,“征”和“战”均指打仗,二者是近义
关系。再比如“唇亡∶齿寒”,因为“唇亡”(嘴唇没了),所以“齿寒”(牙齿
寒冷),二者是因果对应。
2.两个词语之间没有明显逻辑关系。如“成败∶呼吸”,两个词无关系,考
虑拆分成单字找关系,“成”和“败”、“呼”和“吸”均是反义关系。
3.相同单字反复出现(国考考过)。如“寒∶寒冷∶寒舍”,如果“寒”不
重要,不必要出现这么多次,说明一定是考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字多义,
很多字既有本义,也有引申义,考查的是同一个字在不同词语里面意思是否一致。
如果在题干中意思一样就选一样的,如果在题干中意思不一样就选不一样的。
【注意】如果通过造句子不能确定两个词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词性判断关系。因果关系大多是主谓关系,“水”是主语,“滴”是动词,“石”是主语,“穿”是动词。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5-25.png)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4/Snipaste_2024-04-29_22-36-19.png)
偏正结构
【注意】
1.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如“漂亮∶女孩”,可以说漂亮的女
孩;再比如“飞快∶跑”,可以说飞快地跑。粗俗的理解就是造句子只要中间能
加“的”“地”,就是偏正结构。
2.如果两个词没有关系,考虑拆分,可能是偏正、动宾、主谓结构
五、总结
1.类比不像图形推理,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疯狂去练可以做对,类比推理到后
期最大的问题是即使学习的知识点全会,但依然无法全部做对,一是因为常识不
懂,二是因为二级辨析不会。常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及成语都需要每天积累。
比如每个月有上、中、下三旬(并列关系),二十四节气都是基础知识,需要知
道。二级辨析考查较少,在日常刷题中练习即可。
2.语义关系:成语的比喻象征义、引申义。
3.逻辑关系:重点学习并列、包容、交叉、对应关系。
(1)注意并列和交叉关系的区分,从一个角度描述的是并列关系,从两个
不同角度描述的是交叉关系,这两个知识点一般是互为干扰项。
(2)对应关系及其二级辨析。学习了 5 种对应关系,以及功能、属性、时
间顺序、因果的二级辨析。
4.语法关系:剖析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出现人、地点或者动作时,考
虑词语的成分。
5.拆分思维:两个词被拆分、相同单字反复出现、两个词没有关系,考虑拆
分。
6.如果成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均是动词+宾语,很可能考虑方式目的对应,
即通过词性想关系。
7.答疑:
(1)定义判断通过刷题不一定有明显的效果,但图形推理、类比推理、资
料分析这三个题型的题目刷得足够多,成绩提升是立竿见影的。
(2)工艺现在考查很少,课程一直是更新的,以老师讲解的为准。
(3)主宾关系(考查不多):如“老师∶学生”,造句为“老师教学生”;再
比如“医生∶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