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古代重要宫廷建筑

1.宫廷建筑:帝王主持建造,我国古代经历很多朝代和帝王,改朝换代后帝
王喜欢修宫殿。
    (1)鹿台:商朝商纣王所建,遗址位于现今河南淇县附近。商纣王修建鹿
台一是为了固本积财,二是为了讨好爱妃妲己。后周武王伐纣,商纣王在鹿台自
焚而死。
    (2)阿房宫: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始建于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在
建造期间驾崩,秦二世继位后继续修建,直至秦朝末年爆发陈胜吴广起义阿房宫
也未完全建成。唐代杜牧写下散文《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
总结秦朝亡国的历史教训。
    (3)未央宫:遗址位于西安,秦朝的宫室被项羽一把火烧掉,西汉建立后
汉高祖刘邦建未央宫,成为汉朝的政令中心。“未央”是未尽、不尽之意,希望
汉朝的统治可以长盛不衰。
    (4)思子宫:位于现今河南灵宝市,汉武帝的儿子刘据因在巫蛊之祸中被
陷害而自杀,汉武帝知其冤死后非常伤心,于是修建思子宫,宫内修建思子台,
寄托哀思。
    (5)台城:东晋至南朝时期皇宫所在地,现位于南京城内。当时中央政府
以尚书台为主体,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称为台城。南梁发生侯景之乱,东
魏叛将侯景起兵造反,将南梁的皇帝梁武帝困在台城,将其活活饿死。
    (6)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年间,大唐帝国的皇宫,自唐高宗李治起先后
有 17 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长达 200 余年。据说大明宫的面积非常大,相
当于今天的 3 个凡尔赛宫、4 个故宫、12 个克林姆林宫、15 个白金汉宫,后随
着大唐国运的没落,大明宫也难逃厄运,经历三次焚烧逐渐烟消云散。
    (7)北京故宫:明清两代皇家故宫,历代虽有改建和扩建但基本格局未变。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古代天文学家认为紫微星(北极星)位于中天,被众星所
环绕,永不移动,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而皇帝自称为天子,皇宫戒备
森严,一般老百姓无法靠近、进入,因此称为紫禁城。
2.北京故宫的格局:
    (1)位于北京城中心,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有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四边
城墙各有一门,朝南的正门是午门,也是故宫四门中建筑最宏伟、地位最高的门。
北边是神武门,东西两门各建在城墙偏南的位置,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
    (2)按照前朝后寝格局布置,以乾清门广场为界,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统称为“三大殿”。
    (3)跨过乾清门到达内廷,是供皇上以及皇上的家属、家眷游乐生活的地
方。明朝时期从南至北依次为乾清宫、坤宁宫,到了清代在两宫之间建立交泰殿,
统称“后三宫”。“后三宫”后面是御花园,两侧是东、西六宫(嫔妃住的地方),
北五所是皇子居住的地方。在内廷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宫殿,即养心殿。
    (4)考点总结:故宫四门中最宏伟、地位最高的门是午门;故宫可以分为
内外两大部分;养心殿不是外朝“三大殿”之一,养心殿位于内廷。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的宫殿,也是现
存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重要节日使用。
2.中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之一,是三大殿中规模最小的宫殿,供皇帝大典前
休息所用。
3.保和殿:明代皇帝大典之前在保和殿更衣,到了清代成为宴请王公贵族和
文武大臣的地方,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4.乾清宫:建筑规模是内廷中最大的,据说明代乾清宫有 9 个房间,分为上
下两层,放了 27 张床,为了防止发生不测。前殿用以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后殿
为皇帝的寝宫,明代的 14 位皇帝和清代的前 2 位皇帝都居住在乾清宫,清朝的
雍正帝搬至养心殿。
5.坤宁宫:明朝时是皇后寝宫。乾、坤来源于古代的八卦,老子《道德经》
中“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意为天
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在古代
皇帝是天、皇后是地,根据八卦皇帝是乾、皇后是坤,再根据《道德经》,因此
将皇帝的寝宫称为乾清宫,将皇后的寝宫称为坤宁宫。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
皇后娘娘住在坤宁宫,此桥段是错误的,坤宁宫在明朝时是皇后的寝宫,在清代
时改为专供萨满祭神和皇帝结婚的洞房,比如康熙帝、同治帝、光绪帝曾在坤宁
宫大婚,清代的皇后没有固定的住所。
6.养心殿:从清朝雍正帝开始,皇帝在养心殿居住、理政,是集召见大臣、
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居住为一体的地方,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
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