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儒家思想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38.png)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40.png)
一、孔子
1.思想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30.png)
1.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
的教育家。
2.思想:
(1)礼:指的是西周之礼,强调等级有序,即是什么身份、什么等级的人就做什么事。
①克己复礼:“克”即约束,“克己复礼”的意思是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
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是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子,做君主要有君主
的样子,做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等级有序,只有等级有序社会才能统治稳定。
(2)仁:即仁者爱人,“爱人”有非常广博的含义,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要有爱民之心,
因此提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作为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要根据老百姓
的利益治理国家,实现老百姓的利益;另一方面要求普通人有一颗爱人之心,“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意思是如果不希望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也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
对待别人,强调在生活中要体恤别人,学会换位思考。
(3)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事态度。
①过犹不及:意思是当把一件事情做得过了就和做得不好一样,都是不对的,应该处事
有度,强调中庸(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中庸并非平庸,甚至圆滑世故,而是做事情要把
握好度。
②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强调和谐友善,但又不必事事苟同,也就是甲
和乙关系很好,甲很敬重乙的人品,但并不代表甲一定同意乙所述的所有观点,甲有自己的
主见,不是人云亦云的。所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德: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如果用道德教
化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被众星环绕,得到拥戴,强调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因为
“苛政猛于虎”。
2.教育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32.png)
1.教育: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各个诸侯国争当霸主,孔子在当时
主张爱、等级有序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惶惶如
丧家之犬”,从政不如意,到处碰钉子,后来孔子选择由为政转向育人。所以孔子不仅是伟
大的思想家,还是伟大的教育家。
2.对象:
(1)有教无类:不管出身是富还是穷都平等受教。孔子在教育上的主张打破了贵族对
教育的垄断,因为他开始兴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
3.态度: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才是正确的、明智的学习态度。
4.方法:
(1)学、思、习、行:
①“学”:强调要勤学多问,孔子本人非常好学,也是非常博学的人。《韦编三绝》讲述
的就是孔子读书十分刻苦,多次翻读《周易》,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都翻断了,提倡在学
习的过程中要勤学多问、刻苦学习。
②“思”:“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不但要学习,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不会迷茫。
③“习”:即温习、复习,“温故而知新”。
④“行”:不但要努力学习,同时还要付诸行动。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材施
教。
5.内容: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当时教育学习的内容有《诗》《书》《礼》《乐》《易》
《春秋》,即六经。后来《乐》失传,只剩下比较熟知的五经,即《诗》《书》《礼》《易》《春
秋》。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3.著作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34.png)
1.《论语》并非孔子所写,孔子是述而不作的,《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
部书,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写的。
2.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注意】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4.《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36.png)
1.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论语》中的经典语句。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和人之间要爱人、要换位思考,你不希望别人以什么样
的方式对待你,那么你也不要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3.“礼之用,和为贵”:要以和为贵,强调和谐。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可以失去统帅,但是男子汉大丈夫的志气
是不可以改变的。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我们要做君子,君子都是胸怀坦荡的;不要做小人,
小人是斤斤计较的。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指的是君子能坚持中庸之道,既能和
大家和谐友善的相处,同时又不必事事苟同,可以有自己的主张、见解。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学习方面孔子提出“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指的是了解,也就是了解学习内容不如喜欢,喜欢不
如以此为兴趣。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53.png)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55.png)
二、孟子
1.思想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44.png)
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周国人,被称为“亚圣”,主张“仁政”。
2.典故: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以及《三字经》中的故事所
指向的人物都是孟子。
3.思想:
(1)仁政: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主张,提出“仁政”。
孟子的仁政主要是针对统治者所提出的,要求统治者“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意思是威慑
天下不应当依靠武器装备的先进,而应当依靠仁政,如果君主能够实行仁政,老百姓才会争
相归附;又提出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意思是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老百姓的忧愁
为忧愁,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归顺;最后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意思是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不如人心团结、人心
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齐泰山移”强调得民心的重要性,要坚持民本思想,实行仁
政。
(2)义:强调道义,君主的道义就是要实行仁政,臣民的道义就是要忠心不二。
①“得道者多助”:也就是君主只有实行仁政才有更多的人拥戴、拥护;反之“失道者
寡助”,也就是不站在正义、道义的一方就会被孤立。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普通老百姓在金钱、地
位面前不要被迷惑腐化,贫穷困苦不会改变我们的志向,权势武力也不会让我们屈服,在任
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我们的道义,这才是大丈夫。
(3)民贵君轻:强调民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老
百姓是第一位的,国家其次,君主最低,强调把民放在第一位的民本思想,要爱惜民力。
(4)性善论:《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因为“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注意和荀子的观点对比记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性恶论)。
(5)以德服人:“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意思是一个统治者如果靠仁义道德,
而非武力让大家顺服,大家才会真正的心悦诚服。
4.《孟子》:孟子的著作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写的。
3.经典语句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Snipaste_2024-05-13_18-31-23.png)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要管好自己的
道德修养;“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得志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人得到好处。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统治者有忧患意识才能让国家存在下去,如果安于享乐国家会
走向灭亡。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人心齐泰山移”,要人心所向,要得民心,因为得民心者
才能得天下,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爱护、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己及人,
也要尊敬别人的长辈;我们抚养、爱护自己的孩子,推己及人,也要爱护别人的孩子。
三、荀子
1.思想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46.png)
1.荀子:荀子是儒家的另类,体现在他有两个非常著名的学生——李斯和韩非子,最后
他们都成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因为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他的主张中吸收了很多法家的东
西,他的学生恰好对法家的东西很感兴趣,最后把它发扬光大,所以后来李斯和韩非子都成
为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2.思想:
(1)性恶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和孟子的主张截然相反,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
恶的,因此荀子强调化性起伪,“化性”的意思是改变先天的本性;“起伪”的意思是兴起后
天的人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不好的,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礼仪之道、涵养
改变先天的、恶的本性,才能建立好的品格,形成好的习惯,要改变先天的恶,兴起后天的
人为,兴起后天的人为主要靠学习和教育,所以性恶论又提出要化性起伪的学说。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君和民的关系,把统
治者比作船,把老百姓比作水,老百姓可以拥护统治者,同时也可以推翻统治者,强调统治
者一定要重视老百姓的作用。
(3)先义后利:“义”指的是正义,“利”指的是私利,强调要先义后利,因为“先义
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意思是正义应该放在私利的前面,这才是光荣的,反之是
耻辱的。
(4)“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常”指的是规律,也就是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不
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会因为尧是个明君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暴君而消失),体现古代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制天命而用之”,意思是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更好的为人服务,不
用迷信天的权威,荀子相信人定胜天。
3.经典语句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048.png)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强调锲而不舍的精神,做事情一定要坚持,而不能半途而废。
2.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读书不
一定要做官,但是为官者必须要坚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