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读书人想要参加乡试,需要先参加童生试,考中称为秀才,考中秀才才有
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是举人(比如范进中举),考第一是解元
(比如将唐伯虎称为唐解元);乡试考中了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在京城举行,
考中是贡士,考第一是会元;会试考中了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在皇宫举行,考
中是进士,考第一是状元、考第二是榜眼、考第三是探花。
2.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
3.相关名词:
    (1)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考第一(解元、会元、状元)。
    (2)金榜题名:科举发榜用黄纸,称为金榜。
    (3)蟾宫折桂:传说月宫中有蟾蜍,用蟾宫指代月宫,在月宫中折桂花比
喻科举考中。
    (4)独占鳌头:皇宫前刻有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踏在鳌头上接榜。
    (5)五子登科:《三字经》中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表
述,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中了科举。
    (6)名落孙山:孙山与他人一起去考试,回乡之后乡人便打听自己的孩子
是否中举,孙山答到“考中人的名单中最后一个是我孙山,你的孩子还在我之外”,
意为乡人的孩子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