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练习-综合题

1.在强化阶段,大家有些混淆之前的知识点,这是很正常的。本节课的讲解
会比较放松,可能会说一些老师自己学习的小方法。老师的一个同事理综考了
270 多分(总分 300 分),但是英语很不好(大约 40 分);他说物理有 20 个非常
重要的公式,颠来倒去所有东西都在这 20 个公式里,基础牢则能学懂。说明真
正的高手不是这儿也懂、那儿也懂,而是基础非常夯实。回顾之前,老师的数学
也是如此,将公式学明白即可。
2.申论是文科类的学习,但也是一样的。本节课主要讲解综合题,主要包括
两类:
    (1)词句解释题:要求谈理解/含义/定义,主要考查能否解释清楚,无需
谈论自己的认识,将事情对老百姓解释清楚即可。
        ①首先,先告知字面含义;其次,需要说清楚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总结,
往往是对策。有些题目比较难,有些题目比较简单,正常按照这个思路都能作答。
        ②拿到一道题,需要进行审题。
            a.如果题目本身有逻辑,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答题思路为“释义+层次 1+层
次 2+对策”。例如之前一道题是乡镇工作忙、累、压力大,但是无怨无悔;先作
答了忙、累、压力大,又作答了无怨无悔,最后是总结。
            b.如果题目没有逻辑,例如要求作答人口诅咒,材料可能有逻辑,则可以先
作答释义,再作答相关内容,按照材料的逻辑标注“1.2.3.”即可,最后用对策
进行总结。
        ③答疑:
            a.谈谈看法什么的需要吗:如果有百姓问什么是“三孩政策”,无需说好或
不好,国家的政策不需要我们评价,对他们解释清楚即可。
            b.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作答可以吗:虽然很好,但是太大了,
讲完之后仍然无法作答。
        c.没有思路怎么办:如果实在没有思路,则怎么方便怎么作答。
    (2)观点现象分析题:要求谈认识/评析/评析/看法/见解。
        ①首先,需要发表观点,一定是从材料中找到的。如果材料是“一面倒”,
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则按照材料来表态即可;如果材料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不能偏向一方,则应该辩证看待问题,例如看法不一、有对有错,应该辩证看待、
一分为二。老百姓都支持则支持,老百姓都反对则反对,如果有支持有反对则辩
证看待。
        ②其次,需要告知理由;如果都支持,则都是支持的观点;如果都反对,则
都是反对的观点;但是辩证看待既有支持的理由,也有反对的理由。
        ③最后,如果是反对或辩证看待,说明事情不太好,可能会有对策

一、词句解释题

1.练习 1:
    (1)“旧曲新唱”很难区分,答题思路可能是先找到词语所在的位置,前后
找到释义;再按照材料的顺序作答“1.2.3.”;最后作答对策,如果“1.2.3.”
都是对策,最后的对策可能没有。
    (2)“旧曲”可能是一件事,“新唱”可能是重点,题干能看出是什么意思,
但是看不出来层次。
2.练习 3:
    (1)题干的“不仅……而且……”,明显进行了区分。如果出现并列词,则
是层次的提示。“不仅”之后是层次 1,如果材料内容关于人,则都放在层次 1;
“而且”之后是层次 2,与生态/可持续有关的内容都放在层次 2。最后可能会有
对策,最前面可能会有释义。
    (2)读完这句话还有一个疑问,即“这种解决方式”指什么,不管放在释
义还是对策,都要将“这种解决方式”说明白。
3.练习 2:有些同学转换为“用心”“看重”两个层次,但是很难区分。例
如课上有一道题是“春天的列车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温暖”和“希望”很难区
分,二者很相似,区分容易带来很大的麻烦;“用心”“看重”是一样的,例如这
顿饭是给老公做的,我非常用心,则难以区分。找到这句话所在的位置,前后找
到释义;第三题分为层次 1 和 2,没有找题干的划线句子,但是这道题先定位划
线句子,先找释义,再按照材料的顺序作答层次,最后可能会有对策。
1.练习 4:该题不是评价/看法,而是理解,属于词句解释题。“蝶变”之前
可以加上“还需要”,属于并列关系;所有关于“形变”的释义、问题等都放在
层次 1,所有关于“蝶变”的释义、好处等都放在层次 2,最后可能会有对策,
最前面可能会有释义。
2.练习 5:有同学分为将句子分为前后两半部分,其实强调的是整体的意思;
如果看的书很多,可以得知这句话是苏格拉底说的;他问学生,他的学生有的说
撒石灰、将草拔掉,但是苏格拉底说种上庄稼,要想驱除心中的恶念,就要种下
善良和好的东西。该题的意思是多行善事,就不会变成坏人,没有层次的区分。
3.题干中出现并列或转折结构,层次一定是分开的;其他则是不确定的。
1.练习 6:有同学将题干句子分为两个部分,虽然句子中间有分号,但其实
说的是一个事情,即汇集了所有的智慧,则没有一件事干不成,重点强调的是广
泛汇集力量,群力群策、共享共建共治。
2.练习 7:虽然没有分号或并列结构,但很明显是四个事情,分为四个层次
即可。
3.绝大多数分层次,要么是并列,要么是转折;其他都很难分层。

练习题

【例 1】(2021 年辽宁·B 卷)
“给定资料 2”中提到,“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请
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0 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逻辑性;不超过 300 字。

【审题】
1.审范围:“给定资料 2”中提到,请根据给定资料,没有告知是根据资料
2;但是这句话出现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内容,搬家之后的事情,只有资料 2 提及
搬家的事情,其他资料没有提及,则只看资料 2 即可。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属于词句解释题,看题干是否有层次。
    (1)“尽管……但……”提示有层次,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磕磕绊绊、
越过越有劲头。
    (2)开头可能会有总体的释义,结尾可能有总结的对策。
    (3)梳理:总+层次 1+层次 2+总。
    
审题发现有逻辑
释义:
层次 1:磕磕绊绊
层次 2:越过越有劲头
总结(对策):

答案
    这句话指异地拆迁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易地搬迁虽有不适应但未来
光明。
    “磕磕绊绊”指:1.易地搬迁后,从村里人变成新市民,生活方式、生活环
境改变,难以适应社区生活;2.创业过程中,技能不足、缺少资金;3.随迁子女
回乡上学不习惯,情绪低落。
    “越过越有奔头”指:1.居住条件改善,安全性、舒适度提高。社区干部走
访了解需求想法,讲政策、做工作,答疑解惑,帮助习惯社区生活;2.社区提供
就业技能培训,帮忙租赁店面,个人用心经营,生意红火,收入提升,实现脱贫;
3.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帮助孩子融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成绩稳定。
    可见,应当做好脱贫后的继续帮扶工作
    
    
【例 2】(2020 年安徽 B)
根据“给定资料 3”谈谈你对划线句子“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
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艺才
能历久弥新”的理解。(20 分)
要求:(1)紧扣材料;(2)分析透彻;(3)条理清楚;(4)不超过 300 字。
【审题】
1.审范围:根据“给定资料 3”说明看资料 3 即可。
2.“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在前人的
基础上,留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艺才能历久弥新”:
    (1)“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是层次
1,“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艺才能历久弥新”是层次 2,
前面加上释义,最后可能有对策。
    (2)“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即传承,
“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艺才能历久弥新”即创新。
3.答疑:只分了传承和创新,没分自己和自己的手艺:无需关注这些,题库
的答案分为了“融入自己”“融入自己的手艺”“历久弥新”三个层次,也是可以
的,但是比较难区分,因此老师将答案分为了两个层次。

答案:
    把自己和手艺融入制物是指:坚持手工制作的价值理念,拒绝规模化生产,
认真做好产品;严格按照工艺程序,坚持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坚持精选真材实
料,保证质量;坚持做小做精,走个性化、精品化路线。
    “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一点新的痕迹”指的是在传承传统的过程中创新发展。
传承技艺,开发新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坚守与创新的结合要借助国家政策,坚持传统制品的高品质、独立性,
保有其艺术价值,开创品牌;沿袭祖辈们开创手工技艺的艰辛历程和执着坚守,
融入当下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精神。

二、观点现象分析题

例题

【例 3】(2019 年吉林·乙卷)
给定资料 5 提到“报复性熬夜”这一现象,请你结合给定资料 4、5,对这
一现象进行评析。(15 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 300 字。
【审题】
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属于观点现象分析题,先解释,再给出观点,之后给
出理由,最后给出对策。
“报复性熬夜”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主题:报复性熬夜现象
内容+逻辑:  1.释义+表态
            2.支持:出现报复性熬夜现象的原因
            3.反对:报复性熬夜的危害
            4.对策
            
【参考答案】
    “报复性熬夜”是指年轻人休闲娱乐、学习需求无法满足,牺牲夜晚睡眠时
间来补偿的行为。这是被动、无聊、萎缩的休闲方式,不是生活本质的要求。
    这会导致睡眠时间不足,降低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损害身体健康,影
响工作、学习效率。
    其原因有:1.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工作时间长,休闲时间少;2.个人自制
力差,自觉性不强;3.休闲教育缺失,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理论难以达成共
识,缺乏系统性思考研究;4.缺少新鲜、有趣、满意的休闲方式,过度依赖手机。
    因此我们要:1.探索积极、主动、健康的休闲方式,如健身、观光旅游、阅
读等;2.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休闲时间;3.加强休闲教育,让人们懂得休闲。

【参考答案讲解】
1.之所以表态部分没有直接写支持和反对,是为了与观点协调;观点是被动、
无聊、萎缩的,现在没有人出来说熬夜很好,因此不属于辩证,则不能写支持的
理由,但是原因需要写。如果该题是虽然“报复性熬夜”是被动、无聊、萎缩的
休闲方式,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用脚投票”,在真真正正地熬夜,观点则应该
是辩证看待。
2.答疑:
    (1)表态错误扣多少分呢:2-4 分,基本都是 2 分。
    (2)明知熬夜危害偏要熬夜可以吗:不属于观点,这是一个行为。
    (3)把不好的写一堆、对策写一堆可以吗:这种题目没有逻辑,只要求家
做到“各回各家”,自己有思路即可,即表态、理由、对策。
    (4)表态写这种现象是不正确的可以吗:可以。
    (5)这个观点写不值得提倡可以么:可以。
    (6)带薪休假制度是在案例中总结出来的吗:几乎是摘抄的,高女士说很
忙,但是每年有 10 天带薪年假。
    (7)材料中不是说他们嘴上说不好,但却一直在做:是的,但是材料直接
告知了观点,即资料 5 第四段。
    (8)这道题看到时候没有答题思路,就是有啥要素写啥然后同一类要素写
到一起就可以吗:如果没有逻辑,则按照“观点+理由(支持/原因+反对/危害)
+对策”的思路来作答,观点之前可能会有解释。
    (9)观点都要写那么多吗?不是写支持或者反对吗:前置理论课说过,支
持或反对可以多样化。例如只写“我反对”不知道是否得分,则写为“是有危害
的/无聊的、被动的”等类似表述。该题的观点是直接摘抄的。
    (10)原因里面的问题还需要在对策里面一一推导出来吗:在综合题中,对
策部分作为补充即可。如果有字数可以反推,字数不足则压缩。如果找到原因,
先摘抄到理由部分,字数充足则反推,字数不足则无需反推。之前有一道题目是
“人才引进既要‘对位’也要‘错位’”,评分的一类是“对位”解释清楚、“错
位”解释清楚,之后加上对策;二类是解释了“对位”“错位”,但是没有对策;
三类是“对位”和“错位”答对了一个;四类则是不知所云。对策加上主要是为
了结构的完整,综合题不管是词句解释题还是观点现象分析题,对策仅仅是补充,
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11)危害、原因可以换成反对、支持吗:可以

三、热点预测

1.数字经济:
    (1)凡是直接或间接利用数据来引导资源发挥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
济形态都可以纳入其范畴,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
5G 通信等新兴技术。简单来说,数字经济即利用数据推动经济发展。
    (2)粉笔属于数字经济吗:属于。
2.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
    (1)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
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内涵。
    (2)现在的共享共建共治属于红色文化吗:不属于,注意是“革命战争年
代”。
3.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
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
    (2)注意: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的东部和
西部有差距,现在的资本和农民有差距,这是正常的。
4.现在我国非常注重创新,不希望通过垄断、加价来赚钱。企业滴滴比正常
的出租车加钱还要高,这部分钱可能被机构赚走了,不属于真正的技术上的创新。
5.区块链让整个部分有机结合,大家省去很多中间成本,配合更加紧密;产
业链延伸,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整体收益扩大。
6.考江苏和浙江的同学要注意,尤其是浙江,浙江几乎每年都会考查经济。
红色文化是重中之重,课后一定要着重关注,熟悉几个红色人物,例如:李延年
(抗美援朝英雄);张富清;抗日英雄,赵尚志、赵一曼、杨靖宇;陈延年、彭
湃、陈毅、朱德、毛岸英、马仁兴。战争年代很多人都埋骨他乡,他们是无名英
雄;据统计战争年代大概有 2000 多万烈士,但是真正在烈士名单上的人没有这
么多,很多时候牺牲了不知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