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脉络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73.png)
1.中心理解题中要关注重点词,包括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关联词学了
四种关联词。
(1)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转折之前不能选);因果(结论是重点,结
论之前不能选);必要条件(“才”之前是重点,“才”之后不能选);并列关
系(不区分侧重点,需要全面概括)。
(2)主题词: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注意:高频词不等于主题词)。做题
时,要找文段中心句,中心句明显,从中心句找主题词,中心句不明显,用高频
词帮助解决。
(3)程度词:提示重点在哪。
2.一定要将词和行文脉络结合在一起。
3.行文脉络:
(1)总-分。
(2)分-总:前两个是基础,要重点关注。
(3)总-分-总:在“总-分”基础上,再次强调文段中心观点。
(4)分-总-分:在“分-总”基础上对中心句进行解释说明。
(5)分-分:即并列结构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75.png)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77.png)
1.中心句特征:
(1)形式:重点词提示,如结论词、转折词。
(2)内容:作者的观点。
①结论:“因此”表总结,是作者的观点,是总句。
②对策:如前文有问题,后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策是作者的观点。
③评价:转折中的逆向思维,前文论述小山炮、小土鳖认为这事不行,转折
后论述作者认为挺好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一种评价。
2.分述句特征:曲线救国。一篇文章 6 行,直接找中心句不好找,但发现后
四行出现比如为举例子,非重点,故文段中心句从前两行选择,故不仅需要把握
中心句的特征,还需要把握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举例子非重点,例
子前论证的观点是重点。
(2)数据资料:非重点,数据资料论证的观点是重点。
(3)正反论证,如前文提出观点,后文正说说、反说说、换种说法再说说,
均为了论述观点的重要。
(4)原因解释,如“因为、由于”,后文非重点,前文重点,如佛说“要
珍惜眼前人,因为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因为”之
后非重点,要找前文的观点“珍惜眼前人”。
(5)并列分述:
①前文提出观点,后文从个人、企业、国家等角度进行论述。
②前文观点,后文例子、数据资料、正反论证、原因解释进行分述,即前面
几种的排列组合。
3.反面论证:在言语的做题中经常出现,包含两个作用。
(1)重要,通过反面论证提对策。
(2)不重要,起论证和解释说明的作用。
(3)做题中,如果不知道反面论证是否是重点,就要看反面论证之前是不
是问题。如果前文是问题,反面论证是重点,是针对问题提对策;如果前文不是
问题,是观点,故反面论证是针对观点来论证,非重点。如我想要一个钻戒,如
果我要结婚了你不给我买,我就弄死你,这就是根据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即一定要买钻戒;再如,公民的科学素质很重要,公民如果科学素质不太行的话,
这不行,那不行,故反面论证起对前文观点论证的作用,非重点。
一、总-分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83.png)
(2020 四川)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的缘故,中国古典艺术始终
缠绕着一种对花草植物的敏感。林徽因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
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我们都会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但未必所有人都知道,所谓“蒹葭”,就是我们熟悉的芦苇。
《诗经》里的世界,其实并不遥远。“参差荇菜”“南有乔木”“桃之夭夭”“彼
黍离离”,这先秦时代的民歌,几乎首首离不开植物,一风一雨、一稼一穑,遍
布着草木的声息,以至于《诗经》里的植物花卉,也成为一门学问,吸引一代代
的学人研究考证。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A.中国古典艺术深受农业文明的影响
B.花草植物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元素
C.先秦民歌以花草植物为最主要的描写对象
D.《诗经》为古代学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解析】1.后文“林徽因说……”“《诗经》”“先秦时代”均为举例子,
故文段为“总-分”结构,后半部分非重点,当看到人名、地名、书名等都是举
例子,非重点。故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为重点。
C、D 项:均为例子内容,非重点,排除。
对比 A、B 项:(1)如果在“或许是深受农业文明影响的缘故”之后加关联
词,应加“因此”,故首句是因果关系,后文“中国……敏感”是重点。(2)
通过例子反推文段的观点,可以看出文段例子均论述花花草草,故论证前文的是
花草植物,故锁定 B 项。【选 B】
【注意】结构梳理:观点+解释说明(举例子-林徽因、《诗经》)。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79.png)
【注意】做题时经常会遇到例子,但如果例子比较多,不好找出观点,可以
通过例子来判断,即例子证明哪一句话,哪一句话就是中心句。一般情况例子是
略读,但是如果无法找到中心句,可以通过例子来反推。
二、分-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81.png)
【注意】分-总:中心句在文段最后。
1.形式:结论(前文论述很多,最后“因此……”,结论句是总句)、对策
(前文论述很多问题,最后论述对策,对策是总句)。
2.代词(“这”“此”)引导的尾句需关注。做题时如果文段尾句出现了指
代词,如基于此……,“此”表总结。
3.常考标志词:
(1)对此/有鉴于此/尽管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等。
(2)总之、换言之、简而言之、换句话说。证明前文和后文意思应该一样,
应重点读后文,因为前文往往内容比较多,比较啰嗦,而后文进行凝练、概括总
结,如别人问你从事什么工作,你说,我是从事高新通讯技术、表面高分子技术
覆盖工作,换句话说,就是给手机贴膜的。
【例 】(2019 浙江)古埃及时期,不论平面作品还是立体作品,人物风格
总是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因为在雕塑或描绘人物时,创作者运用了标准的几何格
子来确定作品的严谨性。而拜占庭时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则采用了另一个独特的
测量体系,即“拜占庭同心圆图解法”,三个同心圆形成了一个光环,这是一种
数学性的测量体系,用一个固定的张开两脚的圆规,在画面上组装每个人物。这
种“构造性”的使用,使得作品具有灵活性和生动性。总之,不论是几何格子的
使用,还是拜占庭同心圆图解法,都有数学原理的体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艺术创作与数学有紧密联系
B.美术与数学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
C.绘画技法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
D.数学的进步促进了绘画技术的发展
【解析】7.“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古埃及……动作”论述了两个时
期,用集合个字和拜占庭同心圆图解法进行操作。“总之”表总结,总结前文,
得出结论,论述都是数学原理的体现,故文段主题词是“数学”和“艺术创作”,
对应 A 项。
C 项:未提及“数学”,排除。
B 项:文段不是强调“历史悠久”,且未提及“艺术创作”,排除。
D 项:选项是正相关,文段未论述,且“绘画”是“艺术创作”的一方面,
表述片面,文段还论述“雕塑”,排除。【选 A】
三、总结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4290.png)
1.重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2.中心句特征:
(1)形式特征:重点词引导。
(2)内容特征:观点(结论、对策、评价)。
3.分述句特征:
(1)举例子:“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数据资料。
(3)正反论证。
(4)原因解释。
(5)并列分述。
4.选项陷阱总结:
(1)尾句内容迷你眼,并非全部是重点。
(2)非重点(解释说明部分可能是不正确的)处设陷阱,无中生有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