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总结
一、中心理解题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34.png)
1.中心理解题第一步是阅读提问方式,判断是否属于中心理解题,主要包括
以下三大类:
(1)这段文字主要/旨在/重在/意在/想要说明(论述/强调)的是……。
(2)这段文字的主旨/主题/观点是……。
(3)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2.这些标志出现在提问中,一定是中心理解题。随着考试不断拓展,近两年
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提问方式:
(1)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
(2)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态度是……。
(3)适合做这段文字关键词的是……。
3.所谓文段中心,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提问方式,
都要牢牢把握。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36.png)
1.明确题型后,把握文段中心。找到文段中心,把握两个方向:重点词语和
行文脉络,即“三词”(关联词、主题词、程度词)+“两句”(总句、分句)。
(1)重点词语:
①关联词:转折、因果、并列等。
②主题词:整篇文章的核心话题。
③程度词:提示重点内容。
(2)行文脉络:
①总句即中心句,是指作者观点。
②分句即分述句,起到支撑、论证作者观点的作用。
2.找到中心句,结合行文脉络,就能帮助锁定正确答案。提醒:做中心理解
题时,不能仅看关联词做题,如“但”后面的内容,出题人不会让你仅通过一个
词就把题目做出来,一定是结合行文脉络共同分析,在分述句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并不重要。故“三词+两句”两者都要有,两者都要抓,只有重点词语和行文脉
络共同分析,才能正确理解文段的核心。
1、关联词
(1)转折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38.png)
1.理论要点:转折之后是重点,如向一位姑娘表白,姑娘说我人很好,但是
她不喜欢我,强调她不喜欢我,成不了男女朋友。
2.典型标志词: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
实上/实际上。此类表述均提示转折,需要把握转折词后的内容。
3.错误选项特征。
(1)非重点:
①转折前:转折之前的内容属于非重点,出题人喜欢设置干扰项,将转折前
的内容,同义替换到选项中,注意这样的选项,不要掉坑。
②围绕例子的表述。
(2)无中生有。
基因和性状、疾病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破译这一关系最原始的方法是
上个世纪中叶建立的基因连锁分析:通过比较受遗传疾病影响的家族中不同成员
的染色体条带或遗传标记的异同,在染色体上定位致病基因。这种方法在研究单
基因遗传病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其缺点是分辨率有限,很难准确地定位到单
个基因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B.基因连锁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D.基因分析有助于精准治疗遗传病
【解析】先看提问方式,关键词“意在”,为中心理解题。开篇“基因和……
基因连锁分析”引出分析方法,“:”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中心理解题中解释
内容非重点。最后一句中“但”是典型的转折标志,转折后面是重点“其缺点是
分辨率有限,很难准确地定位到单个基因上。”通过缺点表达分析方法的不足之
处。整个文段欲抑先扬,先夸奖分析方法,再指出问题所在。
B 项:提到了缺陷,当选。
D 项:“有助于”说明是好事,为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选 B】
(2)因果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40.png)
1.理论要点:结论是重点。
2.典型格式: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3.结论标志词:典型格式和标志词反复提及,掌握即可。
(1)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故。
(2)导致、致使、使得、造成(重点):这四个词也能引出结果,引导的
结果是不好的、消极的,如小明家起火了,导致房子塌了。
4.文段特征:切忌不能只看因果关系,要结合行文脉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结论句在结尾:多为文段中心句。
(2)结论句在开头/中间:
①结论句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结论句为中心句。
②结论句后有其他关联关系:如出现因果/转折,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
析,结合文段展开分析。
5.错误选项特征:
(1)结论词之前的内容,非重点。
(2)无中生有。
与线下教学相比,由于时空差异,线上教学更加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对资源的需求更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早已不再是知识垄断者,网络
社会中的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兼具知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因此,推动社
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资源供给,需要改变学校“单打独斗”的传统教育格局,以
开放的态度接纳企业在线教育服务。例如,学校可适当采取外包的形式,向那些
通过资质审核的教育机构、企业购买网络课程服务,提供“智能真人”的双引擎
驱动教学服务。此外,双方还可在资源支持、学情监测、评价反馈等方面加强协
同创新,促进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智能真人”是教育服务的发展趋势
D.在线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引入社会力量
【解析】结论出现在尾句比较简单,不赘述,本题为结论句出现在中间的情
况,关键词“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
“与线下教学相比,由于时空差异,线上教学……”介绍线上教学与线下存
在哪些差异;“然而……双重角色”强调的内容还不明确,后面出现结论词“因
此”,结论之前非重点,重点看结论后的内容,“推动……教育服务。”强调把
学校教育格局打开,让社会进入教育服务中;“例如”后面是举例子,非重点;
“此外”表示并列,与前面的例子并列,整个“例如”后面都是对结论进行论证,
起到支撑作用。故文段重点是中间的结论,为“分+总+分”结构。
D 项:是结论的同义替换,社会力量就是指社会中的企业,当选。
A 项:为例如之后的内容,举例子非重点,排除。【选 D】
2、主题词和必要条件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49.jpg)
1.定义:文段围绕的核心话题,文段要围绕其展开。
2.判断方法:
(1)每句话都围绕的相同话题。
(2)中心句围绕的核心话题,一般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3.理论要点:正确选项需包含主题词,以这条规律,找出文段核心话题。谁
包含主题词就保留,谁没有主题词就排除,利用主题词节约做题时间、提高做题
速度。
4.错误选项特征:
(1)偷换概念:主题词偷换,如文段主题词是苹果,选项中是梨;范围扩
大或缩小,也是常见的坑,如文段论述钢笔,而选项中为文具,则范围扩大,选
项为英雄牌钢笔,则范围缩小。
(2)无中生有。
5.课堂总结小拓展:注意,主题词并不唯一,可能出现多个主题词。
(1)优先通过中心句查找主题词,不要先找主题词,应先找中心句,若中
心句比较明确,一定要从中心句中把握主题词;若文段比较复杂,找不出中心句,
再找主题词。
(2)单一主题词要找准。
(3)多个主题词要找全。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97.png)
1.理论要点:文段中有问题和对策,对策更重要,对策是重点。
2.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应、需要、要。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前提、基础、保障,以上是常见的对策标志词,看到标志词要打起精
神。
(4)负……的义务;……的必由之路/势在必行/要领在于……/一剂良方等:
考试不断创新,这些标志词同样能提示文段的重点,起到提对策的作用。
3.文段特征:结合行文脉络,常考三种类型,对策位置不同,行文脉络也不
同。
(1)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分-总文段。
(2)对策在中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释说明(意义效果,如只有这样
做才能带来好处),分-总-分文段,重点为中间的对策。
(3)对策在开头:对策+正反论证/原因论证,总-分文段。
4.文段类型:
(1)文段直接给对策(最简单):同义替换文段中的对策。
(2)反面论证提对策:反面论证。典型格式:如果/倘若/一旦……假设词+
做法,带来不好的结果,这种句子就是反面论证,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就会考不
上大学,则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努力。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对策。
(3)文段只有问题表述:优先选择解决文段问题的对策选项,注意并非找
对策,而是找能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文段问题是特别热特别渴,A.应该多睡觉,
是对策选项,但不能选,因为解决不了文段的问题,多喝冰水才能解决。若选项
中没有能解决问题的对策,掌握对比择优原则,选择把文段问题概括全面的选项。
5.错误选项特征:
(1)非重点:
①无关对策表述,一定不能选。
②围绕问题的表述,当问题与对策同时出现,问题不重要。
③围绕意义效果的表述:对策出现在中间的情况下,有意义有对策,对策更
重要,意义效果非重点,没有对策何谈意义。
(2)无中生有。
3、程度词和并列关系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52.png)
【注意】程度词:在考试中,不作为单独知识点进行考查,往往结合行文脉
络和关联关系进行考查,程度词更像辅助手段。
1.标志词:典型标志更、尤其、正是、特别是、真正、根本、最核心、最突
出。程度词的作用是强调,文段中的重点/中心内容才值得强调。
2.理论要点:程度词强调的内容往往是重点,可提示重点位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
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
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
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B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D 优秀作品必须体现文化自信
【解析】文段开头强调文化很重要,然后文段中用 6 个程度词“更”,强调
了文化自信。前面讲文化,后面讲文化自信,两者中文化自信更重要,因为文化
自信有 6 个程度词进行强调。后面通过正反论证,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故文
段不仅通过程度词,而且通过正反论证,共同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B 项:与文意相符,当选。
D 项:对应文段最后一句话,属于反面论证的内容,非重点,排除。【选 B】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46.jpg)
【注意】并列关系:前三种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结论、对策最重要,都
有明确的重点,而并列关系不分主次、高低,最大的区别:并列关系没有重点,
整个并列文段都是重点。
1.理论要点:需要对文段内容进行全面概括。
2.文段特征:
(1)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也、“;”(分
号在语法中起到并列作用),看到这些标志,要做好并列前后的概括
(2)句式相同或相近:类似于排比句式,同样做好全面概括。
(3)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如唐朝、宋朝、明朝等情况,总结为历朝历代/
各朝代。判别并列关系要做到心中有数。
3.错误选项特征:
(1)表述片面:优先选择概括全面的选项,对于概括不全面的选项则不能
选。
(2)无中生有。
4、行文脉络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55.jpg)
1.理论要点: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通过阅读文段,把中心/主旨句
分析到位。
2.中心句特征(常见两个方向):
(1)形式特征:重点词提示内容往往是中心句,如转折词之后是中心,结
论之后是中心,对策是重点。
(2)内容特征:观点,即表明作者观点和思想的话语,一般情况下是明确
的。
3.分述句特征:有的题目比较复杂,无法直接找到中心句,此时看分述句。
分述句是对中心观点的支撑。
(1)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例子表述,例子对中心主旨
起到论证的作用。我很聪明,比如我语文经常考满分,比如我高考满分上清华、
北大。
(2)数据资料:列出许多数据,对观点起到科学的支撑作用,通过数据阐
述观点的正确项。若文段出现许多数据,并不需要仔细分析、把握,只需要掌握
数据论证的观点即可。
(3)正反论证:比较典型,如之前的例题“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
信……”即通过正反两方面对中心句进行论证。有同学可能对反面论证存在纠结
和疑问,因为必要条件中,反面论证可以提出对策,而分述句中,反面论证不重
要;“到底什么时候看反面论证,什么时候不看反面论证”。
①问题后面紧跟反面论证,重点看反面论证。
②前面有明确的观点,后面用反面论证进行支撑,此时反面论证不重要,观
点才重要。
(4)原因解释:即解释说明。
(5)并列分述:分为两种情况。
①举例子:例 1、例 2、例 3……可以作为分述句,整体称为并列分述。
②举例论证后又列举数据又进行正面论证,此时,可以把三个方式看成一个
整体,都是分述句,都是为中心句服务。
4.粉笔小贴士:选项陷阱总结。
(1)尾句内容迷你眼,并非全部是重点:大家往往有惯性,容易关注文段
的尾句,尾句不一定重要,要结合文段分析。
(2)非重点处设陷阱,无中生有需警惕:出题人往往喜欢将分述句的观点,
同义替换到选项中,注意规避这些选项;除此之外,若选项在文段中未提及,无
中生有的选项不能选。
5、细节判断题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57.png)
1.提问方式:首先从提问方式入手,存在两种情况:选对或选错,注意不要
搞错。
(1)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2)符合/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3)从文段中可以得知/推出的是……。
2.错误选项类型:选项中若出现逻辑关系,如有 A 才带来 B;出现时态关系,
如现在……过去……,一定要提高警惕,出题人容易挖坑。
(1)无中生有。
(2)偷换概念
①替换。
②混搭。
(3)偷换逻辑:
①强加因果。
②因果倒置。
(4)偷换时态:
①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②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③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3.快速解题技巧:
(1)对比项:A 比 B 更……;A 高于/优于 B;利大于弊,往往作为表述错
误的选项。若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可以将对比项放在后面研究;若题目是
选非题,对比项可以优先验证。
(2)相对绝对项:
①绝对标志词(不给自己留退路,把话说死):一定、必定、都、全部、完
全、所有、均、永远、任何、取代、主导、唯一……表述绝对的往往作为错误的
选项。
②相对标志词(比较温和的表述):可能、也许、往往、或许、大概、尽量、……
之一……表述温和的往往作为正确选项。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优先验证表
述温和的,要求选择不正确,优先验证表述绝对的选项。
(3)表述与实际不符项:与常识相违背的选项,作为正确选项的概率不高。
二、语句表达
1、语句排序题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59.png)
1.提问方式(无需过多关注,因为格式非常明确):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
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如题目中出现很多序号①②③④等,选项没有文字
都是序号的排列,这种题目就是语句排序题。
2.解题要点:从选项入手。
(1)确定首句:判断哪句话适合做首句,哪句话不适合做首句,有时候通
过判断首句能够直接锁定答案。
(2)若首句不能锁定答案,再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3.解题方法:如何确定首句。
(1)确定首句:凡是能够引出话题的句子都能当首句。
①首句特征:下定义;……就是/是指;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大
背景/环境下。
②非首句特征:凡是成分残缺的都不能作为首句。
a.指代词:这、那、他其该、此。
b.关联词后半部分:但、却、而且。
(2)确定捆绑集团:
①指代词:这、那、他、其、该、此;如指代词在①中,选项中有⑤①和④
①,只需要判断指代对象在⑤和④哪个中即可。
②关联词:如①中出现但,转折前后要相反,选项中有⑤①和④①,看⑤和
④哪个与①的意思相反。
a.配套出现确定捆绑。
b.单个出现分析句意。
(3)确定顺序:
①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排列,注意:并非所有时间都能排列,
前提是话题一致,如讨论 91 年的美国、95 年的中国、00 年的美国和 01 年的中
国,此时不能按照年份排列,因为话题不一致,可以先讲美国再讲中国。若讲述
91 年、99 年、10 年的中国,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即可。
②逻辑顺序:观点+解释说明,一定按照先观点后解释说明的顺序排列。A
和 B:提示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公务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接下来按
照常理先讲笔试再讲面试。当出现 A 和 B 的关系,一句话讲 A,一句话讲 B,一
定是先说 A 后说 B。
(4)确定尾句:
①因此、所以、看来、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结论句作为尾句出现,起
到总结作用。
②对策:前面论述问题,结尾给出对策,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是常见的行文脉络。现在考试中有一种格式作为尾句特别好,即结论+对策“因
此我们应……”,这种句式作为尾句的概率非常高,是非常完美的尾句。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61.png)
1.第一步结合选项对比确定首句,一定要对比,看哪句话更适合作首句,若
①和②都有首句标志词、都符合首句特征,①为下定义,②也是下定义,对比①
和②哪个更好,假设①是对大自然下定义,②是对大自然中的事物下定义,根据
先讲大自然,再讲大自然的事物的逻辑,①在②之前,优选①作为首句。
2.第二步:同时进行,结合题目特点灵活运用,不要求先后顺序,哪种能用、
哪种明显,就采用哪种方法。
(1)确定捆绑集团:紧紧绑在一起,中间不允许有“第三者”介入。
(2)确定顺序:只是确定两句话谁在前、谁在后,中间是否有句子并不一
定,可加可不加。
(3)确定尾句:结论、对策(对比确定)。
3.第三步:验证,并非所有语句排序题都要验证,如通过确定首句、捆绑集
团/确定尾句,锁定 A 项,通过多种方法确定的答案直接确认即可;若只通过判
断首句就锁定选项,则建议验证,看逻辑是否通顺,是否符合行文脉络,确保做
题严谨性
2、语句填空题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63.png)
1.语句填空题:比较明显,给出文段,文段中有横线,向横线处填入 A、B、
C、D 项,这种填入句子的题目就是语句填空题。根据横线位置不同,分为三种
情况。
(1)横线在结尾:
①总结前文。
②前文有问题,提出对策。
(2)横线在开头:总-分结构,需对后文进行概括。
(3)横线在中间(格外注意):承上启下,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无论横线在哪个位置,都有把握好主题词,保证与文段话题一致。把握主
题词,保证话题一致,对于做语句填空题很关键。
3.横线在尾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需要格外注意,横线不是一个完整的尾句,
而是分句,后面还有一句话,此时不仅要总结前文,还要看另一句话讲的内容,
共同梳理横线处填入的内容。
3、结语选择题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65.png)
1.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一定与尾句的关系最紧密,
顺承尾句。中心理解题考查总结概括的能力,而接语选择题考查承接、顺承的能
力。
2.理论要点: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3.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一定不能选。
4.粉笔提示: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把握文段尾
句的核心话题,不能无中生有。
三、逻辑填空
1、词的辨析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68.png)
1.词义侧重:形近音近词进行辨析,根据细微的不同,把握词语之间的不同,
选择更好匹配文段的选项。辨析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拆字组词,如“品行”“品性”,区别在于行和性,用不一
样的字单独组词,“行”行为,“性”性格,行为是外在的,性格是内在的,看
文段强调内在还是外在,即可选择。
(2)第二种:整词搭配:遇到不好排除的一组词,不能采用拆字组词,可
以放入常见的语境和搭配中,便于理解词语,如“了然”“安然”,可采用整词
搭配,一目了然(一下子就能看得很清楚,故了然就是指清楚),安然入睡/安
然无恙(安然强调一种外在的安全状态).
2.固定搭配:考查最多,在言语类题目中,或多或少都涉及搭配。
(1)搭配一个词:瞻前顾后找准搭配对象,有些同学有惯性思维,从横线
后面找搭配对象,往往忽略了横线前。注意搭配对象不唯一、不固定,前看看后
望望,找准搭配对象。
(2)搭配多个词(一搭多):
①横线所填词语搭配由“和、及、与”引导的并列结构,同时满足才行。如
搭配“好与坏”,A 项“夸赞”B 项“包容”,则对应 B 项“包容”,搭配好与
坏均可;“夸赞坏”搭配不当,只能夸赞好的,不能夸赞坏的,不符合一搭多的
要求。
②需与并列结构搭配恰当。
(3)热点词搭配:时政热词,如创新驱动、释放改革红利等,积累成语实
词的时候,也要多看时政报告、政府工作文件。
(4)惯用搭配:如大自然一般搭配鬼斧神工。
3.程度轻重和感情色彩放在一起讲解,因为不论程度轻重,还是哪种感情色
彩,都要遵循与文段意思保持一致的原则,文段程度轻就选择程度轻的词语,文
段表述夸赞就选择褒义词。程度轻重和感情色彩做题逻辑相同,与文段意思保持
一致
2、语境分析
![](http://121.37.179.125:8000/content/images/2024/05/1000005478.png)
1.关联关系:
(1)转折:
①标志词:但是、然而、却等,把握关键词,转折前后的语义相反。
②理论要点:前后语意相反,感情色彩相反。
(2)因果:
①标志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导致、使得等。
②理论要点:横线前后构成因果关系,结合原因分析结果,结合结果反推原
因。
(3)并列(重点):考频较高、变化较多。分为三种:
①同义并列:顿号(、)、逗号(,),横线处填入的词语与前后语义相贴
近。
②反义并列: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多一些……
少一些、要……不能……等,提示横线处前后语义相反。
③理论要点:同义并列连接前后语义相近;反义并列连接前后语义相反相对。
④粉笔提示:相同句式也可表示并列(同义还是反义需要斟酌,可以表示语
义相近,也可以表示语义相反);理论要点:结合前后语境分析语义相近还是相
反,结合前后语句共同分析。
2.对应关系:
(1)解释类对应:考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①题干特点:分句, ,分句,这种情况可以称为解释类对应。
②有标志:标志词:即、就是、可谓,无异于、无疑是等;标点:冒号(:)、
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标点符号。出现这些标志,一定要打起精神,
横线处填入的内容结合前后文进行理解。
③无标志:分析横线处前后文的含义帮助理解,把握分句进行选择。
(2)重点词句对应:
①指代词(指代的内容能够提供解题线索)、主题词(A、B 项纠结的时候,
进行对比择优的依据,选项内容与文段核心话题是否匹配)、形象表达(当横线
处于双引号中,要考虑形象化表达,放入文中,会显得文段非常生动形象,也是
对比择优的依据)。
②拓展:前后呼应,通过前后的语句提供暗示,告诉横线处体现的大体含义,
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若文段出现的句子比较完整,则完整的句子中,也可能包括
解题方向与线索。
(3)粉笔提示:找准对应关系,要基于对整个文段意思的理解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