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排序和接语选择

语句排序和接语选择

一、语句排序题

1、理论要点

1.根据选项提示对比后确定首句。从选项的首句入手,对比选项,确定首
句。
    (1)A、B、C、D 四个选项的首句分别为①①②②,此时只需要看①和②
哪句适合作首句即可,若①不合适作首句,则可以排除 A、B 项,此时看②后
接③还是④即可,当能确定②后一定接③时,可以直接选择 C 项,故并不是将
每一句话均进行排序,而是根据选项的提示解题,确定首句之后有的题目即可
锁定答案。
    (2)A、B、C、D 四个选项的首句各不相同,分别为①②③④,很多同学
会天然地认为这种题目难度高,看到首句各不相同时会立马懵掉,需注意这种
题目并不一定难度高,当看完这四句话时发现①③④均不适合作首句,只有②
适合作首句,此时几乎可以从首句确定答案。不管题目给出的是①①②②,还
是①②③④,都不要从心理上恐惧,因为每一种题的难度几乎是平均的,故千
万不要从心理上胆怯首句不一样的情况。
    (3)A、B、C、D 四个选项的首句为①①②③,不能一上来因为少数服从
多数看都不看就排除 C、D 项,一定要通过对比看哪句话更适合作首句。
2.对于绝大多数题目来说,确定首句可能只能排除 1-2 个选项,剩下的两
个选项需要大家通过其他方法去做,此时可以通过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
定尾句解题,这三种方法是平行的,题目适合用哪个方法就用哪个方法。
    (1)确定捆绑集团:捆绑即两句话紧密相连,如②④捆绑,意味着②④
一定紧密相连,中间不能插入其他句子,若通过首句排除 C、D 项,A 项②④捆
绑,B 项②④不捆绑,此时可以排除 B 项,锁定 A 项。
    (2)确定顺序:只需要知道②在④前(只是确定先后),无需关注中间是
否插入其他句子,即②在④前的正确,④在②前的错误。
    (3)确定尾句:一般情况下尾句是有一些特征的,如因此、于是。有一些
题目会有非常明确的尾句特征,这种题目可以从尾句入手解题。
3.验证:只验证你基本锁定的答案,而非全部验证,错误的选项不要验证。
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验证,如果是用前面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几乎
可以不用验证,但一步秒杀(如通过首句秒杀)的题目建议进行验证。

2、确定首句

1.首句特征:并非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百分之百一定作首句,因为好的首句一
定是对比出来的,如四个选项的首句为①①②②,①为下定义,②为背景引入,
从形式上看均适合作首句,此时要对比内容。
    (1)下定义(常考):……就是/是指。起到话题引入的作用,相对来说比
较适合作首句。
    (2)背景引入(常考):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背景起到
铺垫的作用,适合作首句。
    (3)别人的观点(不常考):如传统观念认为……;据某知名教授说……;
孔子曰……。
2.非首句特征:
    (1)关联词后半部分单独在开头出现:如但是、因此、同时,因为其前面
要有内容。
    (2)指代词指代不明确一般不适合作首句。
        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如他倒在了血泊中;又如他不得不辍学打工,
“他”没有指代的对象,一定不能作首句;再如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她
还有一些嚣张,“她”指代这个姑娘,可以作首句。
        ②指示代词:这/那/此。

首句是对比出来的

3、确定捆绑集团

1.指代词捆绑:这、那、他、该、其/这些、它们。指代词指代不明确不适
合作首句,但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两句话的捆绑关系。
2.例 1:③“该学堂”为指代词,判断③前为①还是②。②出现“武备学堂”,
故②③捆绑,锁定 B 项,故当一道题出现指代词时,可以根据指代词找到其指代
的对象,确定两句话的捆绑。
3.例 2:②出现“它们”,判断②前是④,还是⑥。④“一种”“它”为单数;
⑥“这些因素”为复数,对应“它们”,故⑥②捆绑,锁定 B 项。
1.配套出现(考查较少,意味着题目极其简单,为防止命题人挖“坑”,最
好进行验证):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2.单独一个:
    (1)转折:前后语义相反。如“但是”后面论述科学的坏处,则前文应论
述科学的好处,故转折连接前后意味着感情倾向相反。
    (2)并列:句式一致。如“同时”后面是消极的,则其前面也应是消极的,
因为其前后感情倾向应一致。

4、确定顺序

1.具体年份:如 2017 年、2018 年、2020 年。
2.朝代:需对朝代的顺序非常清楚,如唐宋元明清。
3.表示时间的词语:如过去、现在、将来,“后来”应在“现在”之前,如
一首歌“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又如一首诗《乡愁》中“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再如某人以前是学生,后来他毕业了,现
在他找到了一份粉笔的工作
1.观点+解释说明:观点在前,解释说明在后,有同学疑惑是否可以先解释,
再总结,需注意若总结,一般会有结论词进行总结。如我们班的同学腿都长,比
如张二狗就有 1.8 米的大长腿。
2.A 和 B:为并列关系,应先 A 后 B,如小明和小李都很优秀,接下来一定
先论述“小明”,再论述“小李”,不能先论述“小李”,再论述“小明”(逻辑是
错的)。
3.问题+对策:问题在前,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后。

5、确定尾句

1.确定尾句:结论、对策。如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应该、需要。
当一句话是结论,同时也是对策时,作为尾句的概率非常高,如因此,我们应
该……,有结论,且出现“应该”,为完美的尾句。
2.指代词在排序题中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捆绑。

6、小结

1.提问方式:将以上/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2.解题要点:从选项入手。
    (1)确定首句。
    (2)确定捆绑集团/确定顺序/确定尾句。
3.确定首句:
    (1)首句特征:
        ①下定义:……就是/是指。
        ②背景引入: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2)非首句特征:
        ①指代词:这、那、他、其、该、此。
        ②关联词后半部分:但、却、而且。
4.确定捆绑集团:
    (1)指代词:这、那、他、其、该、此。
    (2)关联词:
        ①配套出现确定捆绑。
        ②单个出现分析句意。
5.确定顺序:
    (1)时间顺序。
    (2)逻辑顺序(行文脉络的逻辑顺序):
        ①观点+解释说明。
        ②A 和 B。
        ③问题+对策。
6.确定尾句:对策性结论作为尾句的概率非常高。
    (1)“因此、所以、看来、于是、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2)对策。

二、接语选择题

1.提问方式(一定要看,否则有可能将其当作中心理解题、细节判断题):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接下来”说明考的是基于给定的文段去预
测下文的能力,不需要归纳概括原文,只需要根据给定的文段去预测下文要讲述
什么。
2.理论要点:重点关注给定文段的最后一句话,其与下文的衔接最紧密,前
文的内容略读。现在很多题目只看尾句做不出来或可能会掉“坑”,故在做接语
选择题时,要略读前文,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正确答案的核心话题、主题
词需与尾句的话题保持一致。
3.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4.例:
    (1)例 1:后文一定要围绕小张的态度进行论述(态度有哪些问题或如何解
决态度的问题),为常规考法。
    (2)例 2:“与此同时”连接前后,表并列,若只谈“学习习惯”,可能会犯
表述片面的错误,没有涵盖上文的内容,这种情况下需对“学习态度”“学习习
惯”这两点进行全面概括,下文应围绕“态度”“习惯”进行论述。
1.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2.理论要点: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略读前文。
3.干扰项特征: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4.粉笔提示: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只要能保证主题词一致,
就不会无中生有。